查看原文
其他

上海深度|这是一个关于街区的故事

gtt TimeOut上海 2021-12-18





在地叙

事学。



555

PROJECT



记录街区故事




提起武康路、五原路、安福路,你会想到什么?

比如:上榜魔都top3的网红马路,

网红扎堆拍照打卡,

老建筑鳞次栉比,充满很多上海滩老故事……

这当然都是这片街区的打开方式,

但除此之外,你了解真正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吗?

他们都有怎样的故事?

街区里的店铺来来去去,背后有怎样的变迁史?

除了人均动辄几百的精致餐厅,

究竟还剩下多少平价的小馆子?

……

驻扎在这个街区的“三明治”团队,

带着这样的好奇心,开启了他们的“在地叙事学”

重新发现和走进这片街区。


01



# 国内第一本关于街区的Mook

三明治搬过几次家,从五原路到愚园路,现在到建国西路,不论搬家到哪里,办公室旁边总有高大茂盛的梧桐树和适宜散步的街道。作为一家创办了10年、培养了无数“普通人”写出自己故事的组织,你很难把“三明治”描述为某种单一功能的组织。它最初由媒体人李梓新创办,孵化平凡人的非虚构生活写作。一路发展至今,三明治现在拥有文化中心、写作学院及媒体平台,同时也会将非虚构故事跨界应用于独立出版、展览市集、空间营造等许多方面。

四年前,三明治的办公室还坐落在五原路、隔壁的安福路已经人潮汹涌,五原路却依然很安静。随着了解的加深,三明治团队发现这条低调的小马路却一点都不普通,三毛漫画的作者张乐平、音乐家谭盾、李泉,作家卫慧都曾居住于此,还有很多有趣的街坊邻居。从三明治的办公室出来走几步,就有开了很多年的平价面馆、广告人开的果汁店、藏在弄堂深处的loft式咖啡馆……人情味十足。

随着在这个街区生活工作越久,三明治与街区周边人们的关系逐渐亲密,也开始采访居住生活以及在此开店的人们,原来一个街区也蕴含这么多精彩故事,充满了魅力。


之后三明治以五原路街区为主题制做了一本Mook《三明治001:我们与我们的城市》,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街区的杂志!

趁着这本Mook的出版,三明治还邀请了书里的受访对象来举办线下分享会,发起了街区主题市集。那些活动的周末,你能在五原路一带看到很多年轻人按图索骥一路找到每一个“打卡点”完成任务,在店家门口扫描二维码读故事,和店主聊聊天,这都是三明治举办的活动,通过这些,人们与一个街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起来。



02



# 取个好记的名字

  555project应运而生

随着三明治搬到了建国西路的一处空间,基于一个街区做更多创作的计划在2021年初被重新提上议程。一方面是受到疫情影响,人们向外探索的脚步被阻止,转而开始更多关注身边的环境;另一方面在于近些年“在地”的概念开始被更多人关注和了解。于是三明治选择了身边最熟悉、物理距离最接近的一片街区——武康路、乌鲁木齐中路、五原路一带,开启了“555 project”。

取名555,是因为“乌鲁木齐中路-五原路-武康路”的名称谐音,这个名字被编辑部全票通过,既朗朗上口又有传播度。

这一次的555 project相比四年前的街区探访可谓是“全新升级版”:除了三明治团队最拿手的“找到采访对象、写成稿子”传统媒体范儿的形式,项目成员在最初讨论中确定555 project可以跨界任何形式,不受文字的局限,采用历史研究、采访写作、声音采集等各类型的方法,也邀请了在城市建筑、数据新闻、播客、City Walk 、插画等更多领域的专业人士,大家各自发挥所长,共同推进这个项目,来呈现555街区的丰富多彩。


03



# 用立体化的方式观察记录一个街区

说干就干!555 project项目小组1.0版由三方面成员组成,包括:三明治团队的自身成员,定向邀请相熟的朋友,以及招募而来的各行各业专业人士,成员背景包括编辑、城市规划师、数据分析专业人士、旅行从业者、设计师、播客制作者等。


考虑到项目成员中有外部协作人员,所以除了每周一次的线下开会之外,更多时间大家在线上进行沟通。

555 project的操作流程一般是这样:一个选题被提出,成语讨论并决定操作之后,项目成员会相应地形成这个选题的“小分队”,配备技能互补的小伙伴,比如采访人员、摄影师、设计师等等,大家拼凑业余时间一起去街区探访,记录,最后和编辑讨论修改,最后共同完成这个选题。

另一篇《我们研究了400家店铺的数据,发现上海小马路的生活真相 》,主力成员小不点擅长数据分析,除了在网络上抓取相关数据,同时她只要一有空就在这片街区溜达做记录,最后足足处理了几千条数据信息,工作量相当大!数据分门别类,其中涉及到这个街区中微博讨论的高频词、近400店铺的分布和品类、555街区的文化空间等等。

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一项调查项目是“40块钱,可以在555街区吃到什么?”这个调查甚至出动了三明治编辑部的几个同事,那段时间大家总是成群结队去附近寻找那些“平价餐馆”。起初,项目成员都抱着一个固有印象:这片街区几乎到处都是网红店,动辄人均几百的餐厅,哪有多少家平价美食呢?

谁知道在通过“扫街式”的实地调研后,居然真的挖掘出不少又便宜又好吃的小店。这些店很多并没有被收录进点评网站,藏在弄堂深处不起眼的角落,甚至招牌都不怎么起眼,是游客和大多数人们几乎不会逛到的地方,却真正支撑着这片街区的居民日常生活。


三明治编辑依蔓爱去安福路的上海话剧中心看戏。以往看戏之前总找不到合适的餐厅,通过这次走访的发现,让她的平价餐厅list中增加了一个话剧中心附近隐秘馄饨店,既好吃又便宜,随后这成为了她看话剧之前的固定觅食点。依蔓还观察到,原来这家馄饨店的顾客中有不少都是熟客,还会一边吃馄饨一边和老板唠家常。


这些微小的发现,仅仅是这个项目带给大家的“初级收获”。555 project更深层的意义在于,它找到了一个切入点——与这个街区中的人们产生了更加深刻而温暖的关系。


04



# 汤包店老板的隐秘往事


如果不是因为采访,如何获知网红汤包店“法华汤包”和建国西路上不起眼的“南京汤包”的两个店老板,居然是兄弟俩呢?


更不会知道,原来南京汤包店的老板李代良从上世纪80年代末,和老乡一起从安徽老家来到上海后这三十多年的故事。从新会路上的烧饼店,到如今卖烧麦、汤包、粥、粉丝汤等等多品类的汤包店,靠的都是李代良夫妻俩起早贪黑和用心制作,虽然小店没有什么宣传,却得到了熟客们的自然推荐。

自从三明治发表了汤包店的故事,更多的伙伴们来到汤包店,还会和老板聊聊天,老板李代良听说是看了这篇文章来的朋友,就会开心地送瓶王老吉,或者送个汤圆。这篇发表的故事带给他不少自豪感。更熟悉之后,李代良还会主动说:“上次是XX过来的,就是你们XX同事。”大家如同相熟多年的老街坊一般熟络地聊天,仿佛病痛带给这个汤包店老板一家的艰辛会变得轻一些。


05



# 555带来的奇妙相遇故事


关于汤包店老板的这篇文章《建国西路上的南京汤包店,老板在上海卖了30年早点 | 555 Project》,作者LIN是一个在重庆读大二的女生,暑期来三明治实习。


这次来上海,是LIN第一次自己一个人离开家这么远,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。她之所以鼓足勇气从重庆到上海,正是因为看到了三明治的555 project,因为对“街区”和“在地叙事”感兴趣,于是主动联系三明治团队希望能来做实习。


为此,当李梓新去成都举办分享会时,LIN专程从重庆赶到成都,辗转联系到李梓新,表达自己希望来三明治做实习的心愿。最后,LIN真的拖着行李来到上海,并且在实习的两个月时间里写出了精彩的文章。

采访汤包店老板的想法是LIN提出来的。因为她经常去店里吃饭,逐渐对老板的故事产生的兴趣。选题通过后,LIN接连去汤包店采访了几次,每一次都能聊上好几个小时,这才有了后来店老板向LIN讲述了妻子治病的遭遇,而这些经历都是之前从不会向外人提起的。

还记得LIN来三明治实习的第一天,她骑车来办公室上班,结果路上手机从口袋里滑落遗失了。对于找回手机已经不抱太大希望,甚至快要忘记这件事时,LIN有一天接到电话,说她的手机存放在重庆南路的某安保亭内,请她来领取。那时距离遗失手机已经过去近两个月,LIN即将结束实习回到重庆准备开学。这个小插曲反而给了LIN一个惊喜的结尾,用另一种方式和这个街区产生了联系。


大家开玩笑说:仿佛在另一个平行时空,LIN的手机也进行了一场自己的“街区旅行”。



06



# 去你家看看好吗?

除了采访网红服装店、街区菜市场、艺术空间、咖啡店、刺青店……555 project还发起了“可以去你家看看吗?”计划,去看看那些居住在555街区的的人们的真实生活。

最初,三明治“去到”了住在555街区的台湾作家廖信忠家里,这位随手拍了些自贡灯会的照片发到微博、两天阅读量就超过千万的自媒体人,另辟蹊径地把公众号写得风生水起。


他在武康路租下一栋独立二层半花园小洋房,圣诞节的时候他花了五六千块购置装饰品,把屋子布置地张灯结彩,放了圣诞树和串串灯,还拍了照片发微博,一派小资氛围。

而住在武康路上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呢?


文章这样写道:“搬到武康路上,廖信忠多少有些后悔。在武康路上,所有咖啡得20元起步,品质还比不上自己在家泡的。……即使租到了全武康路最便宜的房子,他并不满意。和大多数原住民一样,武康路的有名并不能解决老房子隔音差、漏水、太潮湿的问题。”


当然还有不少幕后的故事,都被写进了稿子里,去除掉网红马路的文艺滤镜,武康路居民的生活画卷真实地被记录下来。

发布“可以去你家看看吗?”招募之后,目前已经有几十位报名者。居住在这一街区的人们,心态整体很开放,愿意敞开自己的家邀请项目成员来采访和调研。于是,555 project有机会进入到各行各业的小伙伴家里面“做客”。


Rita的家位于一栋红色小公寓的四楼,好像韩剧里的屋塔房,小小的露台上被布置地很用心,Rita会和朋友们在这里聊天喝酒。Rita的房间正对着一扇窗户,窗户框柱的风景很美,随着季节变换,“像一幅在不断流动的油画”。

还有一位住在555街区的女生也喜欢看窗外的风景,甚至还邀请了朋友一起看“窗景”。奇妙的缘分是:一位新加入三明治团队的伙伴,正是文章中提到被邀请来看窗景的那位朋友!


世界可以很大,地球上两个人的相遇几率是0.00487;世界也可以很小,上一篇文章中的采访对象居然是下一位同事的好朋友!


07



# 一个街区还有多少种玩法?

555 project的项目伙伴们发挥各自专业技能,设计师用插画的形式做了一份《上海轧马路事件告示》,数据分析达人整理了几千条数据做了一份“分析报告”,音乐人朋友为555街区写歌……


同时三明治也通过555 project串联起来这些年认识的老朋友们,和之前五原路果汁店“果篓”的伙伴聊天忆往昔,和廖信忠、王健硕、喻荣军等KOL一起压马路……

除了线上传播,三明治也做了不少街区相关的线下活动。


他们发起了555 camp,参与者分成几个小组,在街区策划试验了数条city walk路线,一边行走一边记录,最后用拼贴地图的方式做出来精彩的poster。

前段时间,三明治和写生爱好者社区Drawing Shanghai一起开办了一次“街区写生”,用画画的方式重新观察街区。


秋天到来,三明治还打算举办更多的关于555街区的线下活动,比如邀请声音艺术家,一起用声音记录这个街区,或者只是把话筒别在衣服领口在街区行走,看看能够记录下来哪些声音;依蔓还透露想做关于“指令艺术”的街区活动,看看通过随机发出指令的方式,参与者能够在街区发现哪些有趣的东西……

一个街区还有多少种新鲜玩法?


三明治或许是最有发言权的组织之一。


不设限地,尽情地把街区玩出无数花样来。



08



# 把街区故事做成通讯派发

最近三明治为街区做的一个“大事件”是——给555街区做了一套通讯。当你在这一带散步时,经常能在咖啡馆等空间看到这套花花绿绿的通讯,里面的每一册都是一个小故事,薄薄的一本拿在手里,有一种“街头小广告感”。


三明治做这样形式的通讯已经好几年,最初是把三明治有代表性的故事印制出来做成“故事通讯”,没有过度繁复的包装,只保留简洁明快的设计,他们希望这份通讯“应该是一份可以在街区内扩散和订阅的故事小册,方便取得,贴近邻里。”所以小册子的大小、印刷、颜色都让人没有距离感。

正是通过这一份份通讯,让三明治和街区里更多的人产生联系,通过每个月把通讯塞进沿街信箱里,更多的住户、小店经营者、游客、独立空间创办人都逐渐成为了三明治团队的朋友。

这份街区通讯依然保持了之前“故事通讯”的设计模式,第一期挑选了6个有代表性的故事印刷成册,这些充满街区温度的故事变成一个个铅字、装订成册,安安静静地躺在咖啡馆、小酒馆、文创空间、包子铺……当你走过555街区,也许在下一个转角,就能与这份通讯不期而遇。


而这次相遇,或许会成为你和这片街区的联结起点。


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


555

Project




我们和街区的关系




往期回顾

魔都ZUI新日式美食天堂在哪儿?

知“食”分子挖到了!

跨越“佛”、“丧”、“躺平”,

新青年用热情与坚持镌刻城市基因

金字塔尖“卢浮映月”,

用一枚月饼冰淇淋串联起的永恒时空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